原标题:高科技园区发展要突出产业链特色
【科学随笔】
(资料图)
高科技园区泛指进行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新兴产业集中区域,主要功能有孵化创业、研发创新、产业生产以及相关居住物业等,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高新技术园区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我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已从2008年的54家增长到169家,2020年生产总值达13.6万亿,占全国的13.3%。大批高质量、具有特色的高新科技园区相继涌现,显著加速了所在城市区域经济升级和城市开发建设升级,如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和苏州工业园区等。
产学研有机结合、风险投资踊跃参与、创新生态积极健康是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显著特征。产学研有机结合不仅能将部分企业科研任务分工至专业的科学研发技术团队(高校、科研院所),还能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助推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引导教育事业积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企业、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协同发展的重要枢纽之一。风险投资作为一类特别的金融机构,能有效缓解新兴企业所面临的金融摩擦问题,还能通过自身长期投资某一行业所形成的宝贵经验,利用手中的生产、营销以及联盟渠道帮助企业成长,加速科技企业孵化。
历史上伟大的创新无一不是历经无数失败,因此,包容失败是对个体创新行为最大的精神激励。在笔者看来,健康可持续的创新生态,应在允许失败的氛围下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文化安排,这种生态所发展出的创新文化,能激发企业家的挑战精神,多路径引导企业研发既不落入“畏首畏尾、因循守旧”的窠臼,又不陷入“信马由缰、钻营取巧”的困境。
多年发展实践与经验证明,政府在推进高科技园区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作用巨大,特别是在引进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合理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由政府主导的模式,无疑是我国高科技园区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主要路径。
需要强调的是,成熟的高科技园区,需要经过时间考验与市场筛选。世界上许多高科技园区,一般萌发于大学及科研院所临近区域,为了更好借助其研究优势,企业往往在这里集中落地。通过市场机制筛选,存活的产业和企业群体规模逐步壮大后,公共服务才得以接入,企业孵化器、产学研合作、风险投资等支持性业态显现,创新生态逐渐形成,高科技产业园区得以初步成形。
为进一步挖掘高科技园区在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方面的作用与价值,立足我国已有园区发展经验,借鉴国际高标准高科技园区发展史,我们需要在政府引导下推动科学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也需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共同助力形成底层创新和实际经济发展相互牵引、相互助力的良性创新生态。
当前,为更好发挥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服务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笔者建议,地方政府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强化前瞻性统筹布局。树立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先行的发展思路。推动“空间规划、产业规划、技术规划、资金规划”同步设计,打造产城融合型高科技园区;通过区域升级汇聚人才,为创新创业注入动力的同时,以人为本增强产业和城市发展竞争力。以系统化思维指导、整合产业链为目标,立足区域优势,提升园内产业链的长度、高度,着力形成特色产业链,区域协同破解高科技园区“同质化”发展困境。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完善集群给排水、排污以及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群积极盘活老旧厂房、挖潜闲置载体等存量资源,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闲置土地利用率,吸引社会力量助力专业化众创空间纵深发展。
同时,进一步加快培育园区造血与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各地应在加速引导培育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小、新、硬科技孵化为合力点,发展服务型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耦合的创新生态。针对当地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项目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坚持采取政府资金重点支持模式,以求点对点予以破解。各园区应立足自身产业优势,联合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共同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统筹平台间的科技创新合作与信息共享。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高科技园区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依托高水平院校与科研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鼓励国家研发中心、国企研发中心入驻产业园区,促进科研成果高质量转化应用与产业化推广,为产学研互动培育良好创新生态。
此外,各地还应着力培育园内大、小企业的共生机制。可尝试利用产业链上大企业的龙头效应,加强我国高科技园区招商引资的企业联系,减少企业间各自封闭式发展的问题。推进产业园区成为企业间生产服务全链条的互动平台,结合国家需求积极培育以产业为导向的生产协同新范式。积极组建产业合作平台团队,以产业关联的纽带,促进园区内、园区间市场主体分工合作、协同创新,构建各主体特色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集群。
(作者:王熙、曾婧婧,分别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