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生态·能源转型进行时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将绿氢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全力打造“中国北方氢谷”(引题)
探寻“风光制氢”的吉林密码(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柳姗姗 彭冰
阅读提示
风光发电具有不可控性和时变性,通过电解水制氢,拓展电能应用,是解决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之一。吉林省将绿氢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实施“氢动吉林”行动,着力打造“中国北方氢谷”。
秋高气爽,在吉林白城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施工人员正在紧张作业。按照“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全产业链设计,该项目投产后可年产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每年减少碳排放约65万吨,节约标煤23万吨。
该项目是“氢动吉林”行动的缩影。吉林省将绿氢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以打造“中国北方氢谷”为目标,计划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规模、2035年达到千亿级规模,以氢能为主要途径,实现全省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
从“0”到“1”的突破
每天早晚通勤高峰,6辆标有“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氢能大巴车都会满载职工往返于长春市区和示范园区,成为北国春城绿色交通转型的一抹风景。园区职工陶大勇感慨地说:“氢能大巴车安静舒适,动力十足,且站点就在我家门口,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
今年4月3日,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电股份)长春氢能交通示范线路试运成功,成为长春首条“零碳排放”绿色交通专线,意味着吉林省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实现了由“0”到“1”的突破。
奔驰在这条氢能交通示范线路上的通勤大巴车,所用“燃料”全部来自当前长春市唯一的氢源母站——中韩示范区制氢加氢一体化站。该站每天最多能制氢450公斤,在这里,氢燃料由水分解而来,实现了“零碳排放”。
“一台氢燃料电池大巴车,不到15分钟就能加满氢,比纯电动车快充还快,充满后可载客45人行驶600公里。”吉电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氢能交通示范线路的开通运营,将为制加氢一体化站提供大量实证数据,并为该公司后续面向全省推广“一体站”发展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氢动吉林”行动方案,“十四五”期间,吉林省将推动实施相关项目57个。其中包括建设近30座加氢站或综合能源站,推广5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投放30辆氢能重卡。
利用风光资源,寻求绿色氢变
立足丰富的风光资源,吉林省于2021年全面启动“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根据今年8月发布的《吉林省能源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30年,全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4500万千瓦和1500万千瓦,形成国家“松辽清洁能源基地”核心组成部分。
风光发电具有不可控性和时变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通过电解水制氢,拓展电能应用,是解决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吉林省正紧锣密鼓建设“消纳基地、外送基地、制氢基地”3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并出台《“氢动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制定了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依托吉林省的风光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国氢科技将电解水制氢产品线落户长春,在2021年底成立了长春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长春绿动东北区市场总监张伟佳告诉记者,长春绿动的主业是研究与推广PEM电解水制氢技术等,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开展氢能领域关键材料与“卡脖子”技术攻关,力求攻克原材料依靠进口以及高成本问题,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吉林省召开深入推进“氢动吉林”行动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风光消纳规模制氢、工业领域规模用氢、多元应用生态构建、高效便捷氢能储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氢能技术体制创新等“六大工程”,促进“绿电+绿氢+绿氨+绿醇”全链条发展。
积极扩展绿氢应用场景
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是“氢动吉林”行动打响的“第一枪”。该项目总投资595579万元,于去年10月启动,在建设风电、光伏、储能项目的同时,将新建制氢、储氢及18万吨合成氨装置。
“合成氨是很多化工企业都会用到的原材料,该项目就建在吉林西部制氢化工产业园区,生产的合成氨可直接供给周围化工企业使用。”吉电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才延福说。
应用场景欠丰富,是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不过,拥有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的吉林省,整体工业基础雄厚,具备促进氢能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突出优势,为氢能提供了较多的应用场景。
才延福告诉记者,吉电股份已逐渐探索出“以绿氢消纳绿电,以氢基绿色能源承载绿氢”的“氢基绿色能源”产业概念及产业链方案。一方面可有效克服氢能储运难题,拓宽氢能应用场景,快速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另一方面可全面继承氢能绿色属性,使之成为化工、电力、航海、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