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光伏何以成为新的“中国名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崔立勇
(相关资料图)
2023年上半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表现十分亮眼,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为中国外贸提质升级作出生动注脚。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也被称为中国外贸“新三样”。
其中,中国光伏产业已成为“中国名片”。同时,随着“光伏出海”的加快,中国光伏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提供着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长67.8%。2023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超过290亿美元。
太阳能电池为何能在出口中脱颖而出?爱旭股份是我国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深耕光伏发电领域14年,在最新发布的《2023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力报告》中名列第59位,董事长陈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光伏在技术、质量、成本等方面全球领先,被国际市场接受的根本原因还是产品力。”
陈刚认为,技术创新是中国光伏行业不断前进的核心动力和能够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过硬的重要原因。他表示,中国光伏产业经历过一个完整的从起步到跟随再到领先的过程,现在已经显现出领导者的态势。统计显示,全球光伏产业近90%的产能在中国,光伏组件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了7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光伏组件产量、新增装机量分别连续16年、10年居全球首位,光伏发电技术也在此间快速迭代。
陈刚表示,绿色低碳发展和使用新能源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光伏的发展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也造就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良好态势。他认为,中国光伏产品要想维持成熟良好的生态,重要前提就是国内和国际政策的稳定,可预期性能够让参与者朝着共同方向努力,进行充分的市场化竞争。
“企业要么参与全球化竞争,要么退守。随着行业过去各种因素的竞争力逐步减弱,守是必然要被淘汰的。所以,必须闯出去,而且一定要闯成功。”陈刚对中国光伏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信念十分坚定。
陈刚将企业的“走出去”分为出口和“出海”。出口方面,爱旭的电池产品2023年预计同比增长30%~40%。光伏组件也是出口的新亮点,出口量逐步增加。基于企业自身定位,爱旭在组件领域首先聚焦欧洲、日本、韩国等高价值市场,随后向其他市场拓展,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贡献力量。
在“出海”方面,陈刚明确这是光伏企业的必经之路。“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进入全球顶层的竞争领域。”对于爱旭如何“出海”,他表示主要考量以下因素:研判全球市场和竞争力市场的分布,找到全球高价值市场、具有全球研发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拉美地区,让生产要素布局就近供应市场,不断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陈刚认为,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并无实质区别,都是要基于价值——光伏产品发电能给用户带来多少价值,决定了光伏企业的市场地位。在他看来,通过三个环节可以评判出一项先进的太阳能技术,即每平方米更多瓦数、每一瓦更高的发电量、全生命周期的更大价值。
“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先型时代,进入到一个新的知识产权的竞争时代,这是过去所没有经历过的时代。”陈刚说,中国光伏企业要不断学习,加大研发,开发出自己独特的知识产权。他坦言,尽管中国光伏企业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但是光伏当前只能把太阳能量的20%变成电能,这意味着未来还有不小技术空间,存在很多代的技术升级,长期关注和敏锐洞察技术升级方向和每一代技术的控制点,由此构建竞争力,仍是中国企业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