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俄乌冲突延宕至今已一年有余,无论是俄、乌两国,还是美、欧都承受了较大的压力,明显力有不逮。兰德公司等美国重要智库近期发布报告认为,俄乌冲突发展成为持久战不符合美国最大利益。随着美国大选临近以及俄乌战争潜力的不断消耗,有分析认为俄乌冲突将很快结束。乌战争潜力对比俄乌冲突爆发至今,俄经受住美西方“史上最严厉制裁”等多重考验,展现了深厚的战争潜力。从武器库存看,俄乌冲突一年多来,俄武器装备供应仍可基本满足前线需求。俄军工生产及供应体系完整,拥有60余家军工集团。2022年俄武器装备产量是2021年的2倍多。为满足前线部队武器弹药与军用物资高强度需求,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进入战时状态,基本可保障武器供应。从兵员潜力来看,俄拥有约1.5亿人口,兵员动员潜力极值可达2500万人,具备进一步扩大征兵规模的空间。俄在去年9月首次局部动员30万人,征召对象为24至35岁青年,相关工作仍在持续,且具备再次动员的条件。中国古代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打仗就是打后勤已成为一条“铁律”。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对俄实施制裁的目的就是使俄罗斯经济崩溃。但俄顶住了美西方“地狱式制裁”,逐步把握战略主动。俄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自主发展经济确定为国家优先事项之一,提振国内经济活力,逐步摆脱依赖西方技术和市场的问题。但与俄罗斯相比,乌克兰方面战争潜力似乎已经见底。乌军迄今进行十余轮的动员,征召兵员超过100万,兵员潜力明显不足,现在乌军的征兵年龄已放宽到16至70岁。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财政损失已高达1万亿美元,相当于冲突前5年的GDP总量。2022年乌国内GDP下降30.4%,通胀率飙升至28%,能源、电力等产业遭严重破坏。乌军的武器装备严重依赖美西方的援助。随着俄乌冲突进入阵地战阶段,冲突双方对弹药、油料等需求量巨大。目前,虽然美西方仍然坚持挺乌立场,但其内部已然出现分歧。德国防长皮斯托留斯近日宣布,由于本国库存缺口扩大,德不再向乌提供计划外武器装备。随着战事的延宕,美西方内部特别是欧洲国家疲态尽显,未来对俄乌冲突,以及对俄政策上分歧可能将进一步扩大。以军工、能源矿产、货币为核心的战争资源是俄乌冲突持续的物质基础,尽管各方经济发展艰难,但都没达到崩溃的临界点。虽然乌克兰背后有美西方的撑腰,但从俄乌双方战争潜力对比来看,胜利的天平已偏向俄罗斯。美国内出现掣肘因素众所周知,俄乌冲突幕后最大的推手就是美国,总统拜登、国务卿布林肯等坚持援乌。但近期美政界对于俄乌战争也出现了分歧。据美国内民调显示,共和党、民主党的援乌立场迥异,52%的共和党人认为美已“过度援乌”,但仅有12%的民主党人认同该观点。美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也对美继续援乌持反对意见,前段时间他拒绝了泽连斯基的访乌邀请,并指使佛罗里达州议员提出“终结援助乌克兰”提案。对于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美国内民众的厌战情绪似乎也越来越高。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前段时间的调查显示,只有38%的美国民众认为美国应对乌克兰支持到底,而62%的共和党选民希望美国只坚持支持乌克兰12年;关于美对乌克兰军事供应问题,33%的人认为支出太多,只有12%的人认为供应数量太少。随着俄乌冲突陷入长期僵局,美战略界评估认为冲突持续僵持不利于美全球战略部署,不可避免地导致美战略重心失焦,毕竟当前中国才是美“首要战略对手”。尤其是随着近年“东升西降”态势加速发展,美国的战略焦虑加重。俄乌冲突持续损耗俄综合国力,在美国看来俄罗斯已不足以对其构成威胁。如果美深陷欧洲战场,将大量消耗美战略资源,干扰美对华战略。当前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援助乌克兰对美造成极大财政负担、牵扯拜登施政精力。随着美国2024年总统大选的临近,尽快从俄乌战争的泥潭里脱身,加快回防亚太预计将成为美政府下一阶段的主导理念。俄乌冲突将以何种方式结束?美兰德公司等智库就未来一段时期的局势走向进行了研讨,包括美前外交官、退役将领在内的专家们均认为,未来俄乌双方在战场上取得绝对军事胜利可能性小,很可能通过停火谈判方式暂时收局。当前,美战略界对冲突终局的认识相对清醒,其意识到实现停火势必有一方甚至双方需在停火要求上做出妥协,而俄罗斯除非内部出现政权更迭,否则其凭借强大的核武库,将是更具议价权的一方。因此,无论当前美西方对俄的态度立场如何强硬,但实际上很可能不会在克里米亚等问题上多做坚持。恢复到俄乌冲突前的状态已经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为实现停火,美西方也可能做出一定让步和妥协,包括停止对俄施加制裁、延缓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对拜登政府而言,优先确保乌克兰作为一个安全的主权国家继续存在,不强求短期恢复对乌东地区及克里米亚的完全控制。俄乌冲突作为影响地区形势的“分水岭”事件,开启了欧洲之变,乃至世界之变。但随着俄乌双方战争潜力的不断消耗,以及美西方多重因素掣肘,也为冲突停火创造了条件。加之俄乌冲突外溢效益不显,国际社会呼吁双方停火和解,和平、理性的声音不断积聚。在当前、冲突双方都难以形成压倒性优势的背景下,不排除通过第三方斡旋调停走向和谈。文章来源:华语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