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制度良种培育“科创+产业”发展沃土
一边是由数百根电线连着的整齐堆放的18台长方体机器,一边是一块显示系统工作状态的液晶屏,中间一个铁桶形状的“大家伙”不停发出嗡嗡的运行声,这正是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超导量子计算操控系统。
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内的国盾量子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主要围绕量子保密通信产品及安全应用、量子计算及测量设备开展相关业务。2022年,国盾量子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100%。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共牵头/参与80余项国内外标准研制工作,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400余项。
企业的发展成绩与安徽自贸试验区聚焦“科创+产业”战略定位创造出的优良环境密不可分。“量子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自贸试验区的‘沃土’。”国盾量子副总裁周雷直言,安徽自贸试验区拥有良好的科创氛围,且敢于先行先试,在合肥城域量子保密通信试验示范网、京沪干线、合肥量子城域网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充分的发展空间,助力企业走在量子科技发展的世界前列。同时,安徽自贸试验区加强创新链产业链的战略布局,以芯片、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产业链逐步建立和完善,为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上下游保障。目前,企业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条探索型产业链。
“围绕‘科创+产业’,安徽推进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强化政策联动、产业联动、要素联动、平台联动‘四个联动’,努力实现科技转化自由、投资贸易自由、场景应用自由、要素流动自由‘四个自由’,打造‘双自联动’全国样板。”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光告诉记者,安徽不仅助力科大硅谷、中国声谷、中国环境谷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建设,还推出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市场改革等一批首创性成果,并与沪苏浙共同发起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在全国率先探索长三角环境科技产业协同创新、长三角创新飞地等一批合作新模式。
全国首创的新型研发机构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正是来自于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通过变“政策补贴”为“股权投资”,该院自主选择对拟孵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创投资,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达170家。
合肥片区还依托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推动了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激励机制改革。在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时,新型研发机构将70%的股权奖励给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再拿出10%的股权奖励给技术管理人员组建的持股平台,进一步激发技术管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目前,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已有20余名技术管理人员进入了持股平台,孵化落地企业达14家。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院长吴仲城向记者介绍,合肥创新院积极探索实践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科创企业成长服务体系,构建了“技术孵化、技术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四位一体的“创新院模式”。截至目前,合肥创新院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350家,其中包括51家国家高企和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吴仲城表示,未来,合肥创新院将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差异化探索和首创性改革,在自贸产业赋能体系中不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应用进程,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助推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晏澜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