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上午,智通财经邀请华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高级经理李星宇直播连线,畅聊二季度港股医药股的投资策略。李星宇先生围绕医药行业的研究框架、投资逻辑、策略主线和选股标准进行了分享。投资主线上,他最看好CXO和创新药、消费医疗升级中的龙头企业。
他表示,医药行业是成长性行业,创新叠加需求增加是其主要增长逻辑。从长远看,医药行业增长速度一定会超越GDP增长速度,医疗指数的表现也回跑赢一般综合指数的表现。长期投资医药行业是华夏基金(香港)很重要的发展策略。
(相关资料图)
李星宇指出,医药行业结构性和周期性兼具,所以投资医药行业必须精挑细分板块,寻找到细分板块的龙头公司才会带来阿尔法收益,同时要兼顾考量估值周期和行业周期的位置,选择好的买点。就估值周期而言,医药行业的整体估值目前虽然有所反弹,但尚未过平均水平;就行业周期而言,现在还处在底部,而且未来从底部走到顶部,不会是很长的过程。
以下为路演实录:
李星宇:
谢谢智通财经的邀请。
我今天主要分享医药行业两个研究框架、医药行业的结构性特点、2023年二季度投资主线和关于投资主线的一些最新观察,以及建议大家留意的上市公司标的。
说到医药行业的研究框架,首先我们为什么经常聊医药行业?主要的原因是这个行业是持续增长的行业,无论从医疗开支的费用规模角度去看,还是从上市公司盈利增长角度去看,都是持续增长的。
增长逻辑决定了医疗行业能长期跑赢指数
从医疗费用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集采政策还是医保改革,都让人民看病更容易、同样的治疗上花钱更少。但如果看人均卫生费用增长,2020年跟1990年或者1978年比,都有巨大涨幅,增长很快。普通门诊总人次达到大概九百万以上,是因为看病需求增加,同时也受老龄化以及医疗保险普及、普通医疗服务费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这几方面的驱动整体让医疗行业费用提升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所以我们要把医药行业定性为成长性行业。另外,任何一个成长性行业,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在接下来也会谈一谈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发展情况。
医疗行业有创新,再叠加需求增加,这就是医疗行业的主要增长逻辑。
假设长期GDP增长是5%,医药行业的增长速度一定会超越GDP增长速度。细分行业的 CXO、创新药增长更快一点,中药因政策支持也会更快一点,其他消费、零售门店业务增长没那么快,但整体行业增速快于GDP。如果拿中证医药指数与上证50比,很明显中证医疗指数增长快于上证50,这是长期趋势。
医疗行业的双重属性:结构性&周期性
短期来看,投资者什么时候入场很关键。如果从2013年入场,这个板块增长非常明显;若果是2020年入场,能享受增长但会快速回调。这也明确地显示出,细分行业的结构性特点:从长期趋势看是增长,但是短期有很多不同因素影响行业的波动。所以投资医药行业必须精挑细分板块,要寻找细分板块的龙头公司才会带来阿尔法收益。
从每股收益来看,大部分时间中证医药指数EPS都高于上证指数,唯一低于上证指数的阶段,是在集采政策刚开始出台的时候。集采政策对医药行业影响很大,因为那个时候医药估值很高,集采一出来,药品价格最多砍了96%,这对公司盈利形成巨大冲击。
虽然集采对企业盈利有短期冲击,但集采也会帮助公司提升市场占有率,此外倒逼公司苦练内功、创新研发新产品,以提升自己行业竞争水平。所以即使短期出现回调,但行业成长性仍然是比较确定的。
医药除了是结构性行业之外,我们也可以将它看作周期性行业。
因为行业政策对公司估值水平影响很大,市场情绪也会让它波动很高。去年市场情绪很差,中美关系扰动叠加集采政策影响,行业估值出现了严重低估,来到周期底部。但在2020年9月份,医药估值水平就很高。
换句话说,医药行业估值周期的波峰和波谷,相对于沪深300或者上证50而言幅度更大。假如投资者看得很准,把握住了机会,从估值底部开始介入,从周期底部反转到周期顶部,反弹力度可以很大,获利非常丰厚。
我们感觉现在这个时间点,是在这个位置(智通财经注:PPT演示)。来看一些数据指标,例如市盈率,现在内地医药板块大概是25倍左右,相比沪深300的溢价相当于现在还在2019年水平。所以说,医药行业虽然反弹了一部分,但是不是真的高于平均估值水平了?肯定不是。
第六批集采影响很大,第七批对一些公司影响也不小,但到了第八批集采,从3月中到现在来看,对公司股价几乎没有什么负面影响了,反而起到了推进国产替代的作用——毕竟外国那些医药企业拿下集采的概率不是很大。另外,如果是充分竞争的产品,价格肯定压得很低,降价大概96%以上。但现在平均降价大概是56%,这个水平虽然在均线左右,但符合市场预期。
而且这次集采纳入的医药耗材很多。耗材必须有医院方的配合。例如注射器,以前这类产品卖给医院,肯定会有一定推广费用,但进了集采后,产品可以覆盖大医院,反而省了推广费用。所以这样看,对公司盈利影响也不是很大,政府也是以量代价。
上面谈及是医药行业估值周期性,此外还有行业周期性。
从行业周期来看,我们觉得现在处在底部,而且医药行业周期从底部走到顶部,不会是很长的过程,会比较快。
所以我们判断是:目前这个行业肯定是低估的,长期来看也是往上的格局,无论是境外和境内投资者都会追捧这个行业。从现在一些私募调研的情况来看,调研比较多的行业是医药、电子、金属,证明资金会慢慢从其他一些传统行业进入到这里。
大家可以看到医药行业从3月中开始回调了一下。我们觉得,医疗可能是处在复苏阶段,医疗消费复苏,中美关系边际向好,CXO创新药也有比较不错发展的水平,处在预期底部。这个行业经营周期很短,弹性也很大,现在是长期布局的机会。
但是布局什么细分行业呢?接下来我会讲。
两条投资主线:CXO和创新药、消费医疗升级
现在CXO和创新药是热点,之前也热过中药、互联网医药、医药消费和门店零售。从估值看,CXO和创新药估值最高。互联网消费,相对来说吸引力不是很大。从周期角度选股,行业虽然会整体增长,但是要选对细分板块。重要的是政策支持。之前流行那些AI+医疗,短期有热度,但是从长期角度看,AI落地还有一段的时间。我们觉得,唯一有增长性、基本面、情绪市场,还有资金支持的,就是 CXO和创新药。
看创新药相关政策,现在更科学化,合理化。集采的参考价格,不仅仅是看哪个药厂价格低就给他做,还要综合考量药是否可以稳定供应、药效和治疗成果如何。政策让企业对研发创新药更有信心,不用担心创新药研发出来以后,集采上打价格战。而且政策慢慢透明之后,对企业盈利也没有很大影响。
所以从政策层面来看,政策更支持创新药和创新药企发展,CXO之后有很多的CRO、CDMO公司,这些公司是CXO板块衍生出来的行业。
为什么我们把创新和医药划等号了?为什么说只有创新医疗才能创造投资的阿尔法?
因为医疗改革彻底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一家研究药的公司,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创造独有新药。这个药就只有你一家公司有,无论是集采或者其他政策会给很高的价格去买这个药,公司护城河就可以深。
第二,如果研发的药和既有药物类似,比如说之前的心脏病药、胰岛素,这两个领域都是竞争红海,要靠拼规模、拼低格。小的药厂拼规模肯定不行,想进入集采也要掂量是否在价格上有优势。
所以,创新是这些公司唯一出路。只有创新,企业盈利预期才会比较好,股价催化剂也会比较大。
为什么是创新药而不是仿制药?仿制药在内地,市场增长也很高。仿制药现在内地市场规模跟美国相比,还不到1/10,但是内地仿制药质量控制做得不是很好,所以虽然有产业、有规模,价格也不会很高。所以仿制药不是很吸引投资者。
创新药的成长性,有几个例子可以给大家看。全球来看,创新药占整个医疗费用大概69%,美国更大,达到70-80%。但在中国就只有7%,从现在的7%到未来的70-80%,大家可以预期这个空间。
我们可以参考FDA的情况。FDA批创新药出来,不会看制药水平有多高、能治多少人,他看临床数据,药能不能有好的临床数据。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发展,可能会参考 FDA做法,最后的结果,供应是没有需求那么高。创新药审批过程会越来越难,所以要做真正的创新。虽然创新难度比较高,但是按照 FDA认证的逻辑,到最后创新药物竞争状态反而没那么激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更支持创新药的发展。
挑选一些研发能力很好、销售渠道广泛、有很不错护城河的创新药企,这个是投资人的逻辑。港股创新药中比较好的,例如和黄医药(00013)。研发落地很好,执行力很高,销售也很好,同时可以卖到美国,拿FDA认证,所以它是很典型的优质公司。
来看第二个细分板块:消费医疗。
这是个存量的行业,这是个疫情之后的复苏概念,现在估值也不是很低。消费医疗主要是看消费升级,所以传统的中药或者医疗器械企业,可以关注一下,但是它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一些比较创新的消费医疗,比如说医美或者眼科,反而会有一些阿尔法。看PE的水平,消费医疗整体在中等位置,第二季度可以关注,但是长期增长的空间不是很大。
港股上消费医疗的可选择标的不是很多,作为概念也可以去考虑一下。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成长因素,是企业扩展到全球的概率。
一家企业要把药卖去美国,正常的方式去FDA拿验证,登记临床数据,但是中国企业想卖到海外,最快是用 license out方式。今年以来的3个多月,大概有4个以上的license out交易可以做成。license out逐渐形成了热潮,可以把公司估值推得很高。虽然估值可以很高,但是也并不容易做到。
如果license out真的形成了气候,资本市场对其他企业融资兴趣也会很多,他对一些偏上游的企业,比如CXO,也会有很大利好。
license out对什么公司影响最大?相对于大药企,小药企最获益,产品很独特的话,反而可以给更高的阿尔法。小生物科技公司能做到license out,且可以拼下全球市场后,资本市场给公司的估值,肯定是会按五六倍以上的增长去考虑。
小结一下,大家投资建议考虑这三个因素:第一创新药,第二消费升级,第三个企业有能力、执行力、渠道能力,可以做到拓展全球。
以上简要分享了投资医药行业两个逻辑:这个是增长行业,相对于其他传统行业,创新药或者生物科技有比较独特的行业环境,所以一定要挑细分板块。另外是怎么看一些中期的增长要素。
一些其他的投资建议
中国生物产业,从产业规模来看是全球第二。能不能做第一,现在还不是很确定。但国内的创新产品政策很明确,虽然行业竞争很激烈,但是龙头已经出现,所以从香港的生物科技指数纳入了CXO和创新药,这两个板块不是很容易投,所以投资者想配置医药股,会根据自己的投资风格,配置指数基金的产品。
香港市场的相关股份可以分成创新药、创新器械、CXO等子类;创新药也可以分成中国市场、美国市场,以及全球的其他市场。一个核心的观察要素是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影响可以让药企估值跌一半以上,此外还要考虑创新药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把产品落地上架的能力。
香港医药行业的好处是那些公司都有机会去海外发产品,拿FDA认证也比较容易,坏处是内地市场资金存量没有那么多,而且香港的资金都是从外资为主,那些钱快来也快去,所以香港的医药行业估值一直不是很稳。但是当内地风气来了,很容易会把估值叠加上去,所以大家要考虑:到底要买香港上市的医药公司,还是内地医药上市公司?这是两个不同的逻辑。
有港股通作为后盾,未来如果有一些利好的资本市场投资政策,那对香港药企估值长期来看非常好。公司基本面,重点看创新药、估值水平、市场情绪、发展力度和一些政策的支持。
最后,除了刚才分析的三个子行业,投资者可能也会对其他医药公司有兴趣,我们觉得大概按三个逻辑去挑好公司:一是公司在成长期,股价不是很贵,估值不是很高。二是挑有临床数据有很好表现的新产品的企业。三是挑国际化潜力大的标的,在适当时间点投资。
现在整个行业估值很低,长期投资这个行业是我们公司很重要的发展策略。
问答环节:
问题1:生物仿制药的集采前景以及未来什么时候有可能落地?
回答:
要进入集采有几个要素,第一有一定的规模,第二有竞争的条件,因为集采是希望药物上市之后可以降价,把最好的药挑出来给大家选。我们认为生物仿制药的集采肯定会落地,但是最后落地会影响有多大,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个行业要挑一些公司的竞争产品,这个行业规模不是很大,产品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话,未必需要进入集采。
生物仿制药集采在某些省份已经落地,但是大规模落地第八批集采还没出,预期未来集采会落地。
问题2:胰岛素集采被作为国家生物药集采的风向标,同样作为生物药品,其他生物医药集采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吗?
回答:
胰岛素是个比较普遍的产品,已经有多于10个以上的产品了,所以集采肯定会有1个落地。集采的原理是把量带下来,抵消价格回调的冲击,为什么胰岛素那个时间是不符合预期的,因为那个产品,第一是疫情的时候,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不是很高。第二,在落地的时候,胰岛素的产品有很多医院也不是很认可,所以才没有很好的落地。
但是在未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会存在,因为现在第八批集采把价格压下来,会有一些利润空间给药厂。很多程度是把那个量慢慢带下来的,因为第三代胰岛素可以有效取代第二代胰岛素,后续会慢慢上量。
胰岛素的问题,现在看某些药厂,比如胰岛素集采的时间点对他业绩影响很大,现在慢慢也发展出其他产品,也发展一些更好的产品,也进入集采行业列表里面,所以他对于那个公司影响反而比较好,因为他真的把这个产品能带入医院里面拿到了市场占有率。
问题3:很多药物所针对的病症比较类似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差异化竞争,会不会出现市场过度竞争或者是过度研发的现象?
回答:
如果我们挑一些公司比较,一些临床数据到底有没有效,到底适合类人群有多大。比如两个药厂可能同时间发展相同产品,如果某个药厂比较有效,能作用在更多患者,估值肯定会高很多。
另外,比较重要是安全性、临床有效性、还有广泛性,把这三个都做得很好,我觉得是能做到差异化竞争。那些市场化的一些行为,比如某一些公司执行力很好,有很多催化剂,包括销售团队去不同国家,跟医院的关系,还有在内地的拓展能力也是会很看重的原因。
比如高端仿制药,用途相同,但是有技术壁垒,所以这个药就是有很大的差异化竞争,有很多医疗器械或者是化学药,竞争水平也是很高的。如果这个公司有开发能力,临床数据很好,企业管理也不错,也能够进行差异化竞争,能生存到最后的公司,最有机会变成龙头的公司,也是我们偏向投资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