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云”产业为何发展如此之好?背后有何强大动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0-15 11:52:15

原标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云”产业为何发展如此之好?背后有何强大动力?

今年以来,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不断激发传统产业的发展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云计算市场规模突破26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一时间,国内各大电信企业、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大在“云”产业方面的投入。


(资料图片)

通信科技企业纷纷加大“云”产业投入

不久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23年《云计算白皮书》,预测到今年底,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6100亿元。“云”产业的迅猛发展,让不少通信和科技企业,把新的业务增长点都放在了“云”上。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这是三大运营商今年上半年“云”业务的营收情况,可以看到营收总和有1136亿元,其中增速最快的,同比增长超过了80%,只用半年时间,就快赶上去年总和的八成。

在刚刚出炉不久的半年报中,记者还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相比它们总收入个位数的增长,三大运营商云业务的增速则快了十几倍。

华鑫证券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 宝幼琛:以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国资“云”的收入处于相对于行业更快的增长态势,预计这几大运营商的份额可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不仅在国内市场,眼下,各家企业还争相“出海”抢业务。新加坡最大的流媒体服务商,印尼最大的在线招聘平台,背后搭载的都是中国云提供的技术服务。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主管 格拉纳迪·阿里夫:这恰恰是我们所要寻找的技术,我认为当前中国的“云”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

阿里夫告诉记者,这次他到中国,就是来采购云技术,帮助自己的银行提升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的前十名,有六家是中国企业。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 汤道生:大家对于使用数字化工具、使用人工智能的需求大大增加。我们在“云”上有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获得双位数增长,过去5年,我们在产研的投入已经超过2300亿,未来会继续加大在前沿技术的投入。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和云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云市场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期,预计到202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助推“云”产业发展

万亿元规模的增长前景,使得“云”产业成为一片“蓝海”。从国内火到海外,为什么“云”产业发展如此之好?背后的强大动力又是什么呢?

重庆正在建设的两江云计算数据中心,已经进入设备调试收尾工作。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属于“东数西算”工程重要节点,将在11月底建成投产。

在甘肃庆阳,这里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也是我国“东数西算”工程的节点项目之一,今年底首批机架将交付使用。

根据记者掌握的资料显示,“东数西算”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部开工,今年新开工的数据中心项目近70个,其中,西部新增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超过60万机架,同比翻了一番。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云计算部主任 马飞:“云”计算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底座,在此之上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这种应用,我国对于算力应用有非常强烈的需求。过去一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增长41.1%,带动了整个“云”产业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了16.2%,一方面,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项鼓励“云”产业发展的政策都在紧锣密鼓地出台。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我们梳理了去年至今出台的“云”产业相关政策,一共有九份,相当于每两个月就有一个新政出炉。特别是今年,接连发布的三个指导意见,都强调了要加快云计算发展和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

今年以来,各地“云”产业的布局也在不断提速。北京提出加快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的创新应用;上海推出《万企上云中小企业快成长加速包》,中小企业可以一站式完成上云所需的资源项目,而深圳提出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各行各业相融合。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50家,平均链接工业设备218万台,服务企业数量超过23万家。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云计算部主任 马飞: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云”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过去几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40%,全国累计上“云”企业近400万家,超3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提出建设智算中心,全国累计新增投资超过4000亿元。

“云端”上的奔跑者

“云”产业建设的不断提速,也让各种和“云”相关的应用应运而生。也由此出现了很多在“云端”争分夺秒奔跑的人,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在记者调查中,发现今年以来,随着云端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眼下,很多科技企业都开始争相推出国产大模型。而这背后的调试和项目落地问题,则让工程师们的工作量增加不少。

晚上九点多,云智能业务架构师程雪璨,还在和同事们讨论如何提升大模型产品的准确率。本来和记者约好的采访,也因此推迟了几个小时。

腾讯云智能行业架构师 程雪璨:从六月份到现在,我们意向的订单量有了成倍增加,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客户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会给我们的业务带来一些新的变革。

程雪璨告诉记者,这样的工作节奏还会持续,今年底他们还要继续提升云计算和大模型能力,同时拓展更多行业细分领域场景的应用。

而在另一家企业,这里的“云”业务团队同样也是忙得热火朝天。

这是一场关于大模型落地的讨论会,像这样的会议每天都会开一次。会议刚结束,团队总监黄龙就告诉记者,自己得马上赶去见一位客户,记者的采访只能在路上进行。

百度智能云南区解决方案总监 黄龙:最近这个工作基本上是一个常态了,这15万家企业意味着我们都有逐一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大量问题需要到客户现场去解决,都是比较匆忙的。 最大的挑战是找到一个适合大模型的落地场景,大模型在数字政府、交通、工业和金融等各个领域能做什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个事情其实大家还没有统一的认知。

黄龙告诉记者,这个客户想把大模型用在招商引资咨询服务中,但对大模型的能力、成本和交付形式等不清晰,还存在顾虑,今天他又拿出了一版新方案。

百度智能云南区解决方案总监 黄龙:今天聊完以后还是有很大推进的,其实我们最近大模型平台升级之后,也兼容了一些主流的国外的第三方大模型,可以解决一些英文的政策分析场景,基于这些新的价值的产生,我们合作的点变得更加清晰了。

目前,国内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布局和“云”产业有关的各类应用场景,仅人工智能大模型,今年1—7月,就有64个发布。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政策显示,未来我国将持续围绕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加大创新公关,打造包括智能芯片、算法框架在内的全产业链。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张丛婧 何俊儒)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