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原标题:广东深耕改革创新试验田
经济日报记者 张建军
在深圳前海合作区港口,数十座无人的纯电驱动岸吊、场吊长臂舞动,自动驾驶的集装箱卡车穿梭往返;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一辆辆满载货物的粤港澳跨境货车驶入,经“一站式”系统高效验放,几分钟后便顺利通关、驶往港澳……从荒野滩涂到高楼林立,从人烟稀少到投资热土,从偏居一隅的郊区到改革创新的“试验田”,8年时间,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绩斐然。
2015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南沙挂牌,涵盖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新区三大片区,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立足面向港澳台深度融合。去年,广东省政府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惠州、汕尾、东莞、中山、阳江、湛江、茂名13个地市设立联动发展区。通过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把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自主实践的创新成果复制推广至更大空间。联动发展区一年多来,已实施62项改革创新经验,探索117项制度创新事项,落地60个产业协同项目,联动发展区建设初步打开局面。
今年是我国自贸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也是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八周年。“8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发挥广东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创新‘试验田’、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平台作用。”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介绍,到今年6月份,广东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216项改革创新经验,发布301个制度创新案例。
“汽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现代金融、专业服务业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冷泉生态系统国家大科学装置等一批创新平台落地。”张劲松介绍,广东自贸试验区正着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1万亿元。
广东自贸试验区不仅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更是制度创新的高地。在企业准入方面,广东自贸试验区实施全国最短外资负面清单和全国首创商事登记注册制。在外贸进出口方面,广东自贸试验区打造高效便利的大通关体系,平均通关时间缩减80%。近3年,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连续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和5000亿元,年均增长超25%。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2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近5亿吨。
在金融开放创新上,广东自贸试验区打造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资金池、跨境资产转让、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投融资改革试点,建立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截至2022年,累计新增金融机构5.5万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45家;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结算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占全省的七分之一,累计办理FT账户资金业务超2万亿元。广州期货交易所落地并上市工业硅期货品种,南沙成为华南融资租赁中心,累计交付飞机244架、船舶93艘。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依托自贸试验区开展压力测试,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改革。”张劲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