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北方生态屏障
经济日报| 2023-08-04 09:54:23

原标题:筑牢北方生态屏障


(资料图片)

经济日报记者 纪文慧

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既关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更关乎全国生态安全。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前夕,记者深入内蒙古、宁夏两地,对两地生态治理成效及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情况进行调研。

系统修复涵养每滴水

“快滴睇个只雀仔!”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岸边,一句广东话从游客中传来。只见说这话的女士手拿相机,对准湖面上正一个猛子扎入水中的凤头鸊鷉,一阵快门声后,生动的一幕定格在她的镜头中。

东南沿海地区向来水资源丰富,为何远道而来到西北荒漠看湖?面对记者的好奇,来自广州的袁女士道出原因,乌梁素海本不是她此次西北行的目的地,但沿途听到几位朋友说乌梁素海百鸟竞舞、芦苇摇曳,于是改了路线。

“来一趟还是蛮值的。”听到袁女士的评价,站在一旁的乌梁素海海区管理大队队长刘文斌挠头一笑,他已扎根乌梁素海近20年,见证了这片广袤湖区从上世纪的水清鱼跃,到2000年前后的异味熏天,再到如今重回鸟鸣碧波,深知这份变化的来之不易。

刘文斌告诉记者,乌梁素海地处黄河“几字弯”顶部,由黄河改道和河套水利开发影响形成。流域内生态要素齐全,其西部是1500万亩的乌兰布和沙漠,南部是345公里黄河流经地段,东部是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是阴山山脉和乌拉特草原,流域腹地则是被誉为“塞上粮仓”的河套平原。“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与修复,不仅关乎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更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屏障。”刘文斌说。

2018年,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作为全国最大、实施最早、业态最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态要素展开,具体实施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水土保持与草原植被修复、河湖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7类工程。

在系统性修复下,如今乌梁素海湖区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流域内栖息繁殖的鸟类已达200余种,数量突破600万只。

“系统治理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全要素施策,以人工修复为平台,最终提升大自然自我恢复能力。”内蒙古地质调查研究院教授乔文光表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构成了自然环境的生命共同体,各要素互为联系,缺一不可。乌梁素海地处干旱地区,要以水资源为核心要素部署整个修复工程。比如种草之后,水源涵养能力得到增强,进而降低风沙和水土流失,周边农田就得到了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推动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科学赋能锁住每粒沙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

从宁夏中卫驱车出发,道路两边绿色减少,沙漠与蓝天在视线尽头处交汇。大约30分钟后,一片由220余万块光伏板组成的巨型“蓝海”映入眼帘,高3米的光伏板扎根在2.8万亩沙地之中,光伏板下的草方格连绵成片。今年4月并网发电的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一期1吉瓦光伏项目,以“新能源建设+沙戈荒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方式实践了当前“光伏+治沙”的新思路。

拥有30余年治沙经验的宁夏中卫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介绍,“光伏+治沙”针对沙地荒漠的气候特点,向科技创新要方案。一方面,通过改进光伏面板使其像遮阳伞一样铺在沙漠中,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光伏板的垂直高度,在板下种植牧草灌木、板间养殖牲畜,既发展了产业,又治理了荒漠,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如今,从自动编织构筑草方格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再到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造林工具,在科技赋能下,治沙成本显著降低,植被成活率明显提高。

“治沙最关键的环节是在固定流沙的基础上维持水量平衡,这样才能让人工固沙的植被达到长久治沙的效果。”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站长张志山分析,目前,要破解如何保持水量平衡和土壤恢复两大技术难题仍需久久为功,推进工程项目时要做到科技先行,推动技术本土化、技术体系化、技术现代化、技术产业化。

健全机制促价值转化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走进宁夏贺兰县四十里店村“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昔日备受盐渍化困扰的土地如今已成了集农业种植、渔业养殖、产品初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工旅项目,盘活了土地资产,实现了生态产品增值溢价。

在“稻渔空间”负责人赵建文看来,从改良土壤盐渍化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到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绿色之路,都离不开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上,推进土地权、用水权、用林权等产权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需围绕使用生态产品要有偿、保护生态要补偿、损害生态产品要赔偿3个方面展开。”宁夏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副处长刘世文说,为畅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核心的两项基础性工作就是“摸清家底”和“评价核算”。

刘世文介绍,在自然资源部指导下,宁夏最先在全国探索开展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日常调查监测,加上全面完成的地理国情监测、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及“三山四色”专项调查,全区自然资源“一套数据”和“一张底版”已经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生态产品专项调查。“在评价核算方面,我们也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了相关试点,但生态产品价值涉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多个要素,如何精准量化始终是个难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齐睿表示,我国地区生态差异性与经济差异性都较大,很多生态产品难以建立统一的交易市场,导致无法形成价格发现机制,因此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并制定核算规范并非一蹴而就。下一步重点在于推动更多转化实践,加速价值核算从理论变实用。一方面要多核算,让其在实践中更加科学标准,另一方面要多转化,大胆而广泛地进行转化实践,从而探索出更准确的度量指标和评估价格,促进核算与转化进入良性互动。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