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医院采购设备限制减少 业内:库存多,需求有待观察
【资料图】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国家卫健委近日公布的2023年版《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以下简称新版目录)显示,医院可自主采购的设备种类更多,可供选择的价格区间更广。业内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大型医用设备多数为进口,价格贵,想要购买这类设备的医院需要经过层层审批程序。虽然如今政策利好,但是目前医院仍有较多的设备闲置,需求并不大,实际采购的数量仍有待观察。
需求端仍在观察
据了解,国内将大型医用设备分为甲乙两类,实行配置规划和许可证制度,甲类由国家卫健委负责,乙类由省级卫健委负责。新版目录所管理的品种由10个调整为6个,其中甲类由4个调减为2个、乙类由6个调减为4个。
具体来看,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MR)被调出目录,意味着医院可自主采购所有的CT和MR,不再需要申请配置证。此外,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由甲类调为乙类,意味着医院购买这类设备只需向省级卫健委报批。在价格方面,甲类价格限额提高到5000万元,乙类提高至3000万元。
“此前,医院审批注册的速度非常慢。对于企业来说,好不容易等医院审批完,又遇到了集采,企业不盈利,做产品研发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医疗器械销售人员王强对记者坦言,“这次政策出台后,企业能看到利润,预计未来几年内,新产品的上市数量也会增加。”
一家南方民营医院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二三线城市的下级医院虽然缺少设备,但日常对设备的需求量并不高。医院在采购时也会综合考虑设备利用率和资金支出情况,若后期设备闲置,保养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CT机为例,在新冠疫情严重时,部分下级医院会紧急增加两三台设备;而疫情缓和后,这些设备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
“大型三级公立医院的各种医疗器械设备齐全,此前国家相关部门也推出了贴息贷款政策,鼓励医院采购设备。”某医疗系统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次新版目录调整,对大型三级公立医院的影响或不大。“他们总是会采购设备的,并不会因为政策利好就增加需求。新版目录的调整主要影响的是医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基层公立医院,他们还在观望。”
国产设备更受益吗
记者观察到,今年以来,部分县级市医院发布的医疗设备采购项目公告均偏向于国产设备。比如,今年3月江西省瑞金市人民医院发布公告称,一次性采购共计61类209台医疗设备,并表明本项目仅采购国产产品。此前,江苏省卫健委发布的采购公告显示,采购总预算近2.52亿元,采购的医疗设备共计3974台,其中257台医学影像类设备注明“不接受进口产品投标”。
在国内大型医用设备市场上,外资巨头有西门子医疗、GE、飞利浦等,本土龙头有联影医疗、东软医疗等。广州众成医疗器械产业高级研究员郑珂表示,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相关数据显示,在国内医疗设备市场保有率中,国产品牌保有率普遍较低。以CT为例,GE、西门子、飞利浦等进口品牌的保有率合计为88.4%,国产品牌为11.6%。
联影医疗表示,此次新版目录调整将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对医学影像设备的采购,对于部分二三级医院前期碍于配置证的限制所必需的中高配置影像设备需求也将进一步释放。
那么,外资医疗设备企业还有机会吗?值得关注的是,新版目录提高了医院配置大型医疗设备的价格上限,这也意味着只要价格允许,医院可以自行在国产与进口设备间做出选择。如新版目录中由甲类调为乙类的PET/MR,仅有GE、西门子和联影医疗能够生产。
医疗设备市场上演“竞速赛”
新版目录公布后,国产医疗设备企业更受资本市场的关注,联影医疗、东软医疗、万东医疗等上市公司的股价均有所上涨。
中信建投证券表示,政策边际变化有望带来需求的扩容,利好国产医疗设备龙头公司。如若本次配置证规划数量提升幅度较大,有望利好相关领域产品需求放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产医疗器械发展成为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表示,应通过跨领域联合创新,加强国产器械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临床推广应用等,进一步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外资医疗设备巨头也在积极融入国内市场,寻求与本土企业的合作机会。GE医疗已在中国建有北京、上海、无锡、天津四大全球生产基地;西门子医疗已在中国建立了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涵盖CT、磁共振、X光机、超声、外科手术、放射、医疗电子、数字医疗、X射线管与组件等产品。其中,今年2月,GE医疗与国药集团旗下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药器械)在中国成立了首个由中方(国资)控股的医学影像设备合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