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煤炭消费反弹 能源绿色转型不改
同比上涨0.3个百分点!这是日前《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中披露的202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比增幅,这也是近十年来国内煤炭消费比重首次出现回升。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煤炭消费占比回升,是否意味着能源绿色转型趋势生变?专家表示,煤炭消费占比短暂提升,是受到俄乌危机导致天然气价格暴涨、美元放水等多重因素影响,短期煤炭消费量提升并不一定意味着碳排放的增加,也不会改变我国长期能源结构优化的趋势。
(资料图)
此消彼长
《公报》显示,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4.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煤炭消费量增长4.3%,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电力消费量增长3.6%。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看来,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一半以上,显示出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在经济恢复中,电力消费需求大,而煤炭价格相对油气较为便宜,因此煤炭消费量增多。
相比之下,2022年我国油气消费则有所降低。2022年我国原油消费量下降3.1%,天然气消费量下降1.2%。
“2022年由于俄乌冲突和此前美元放水,国际市场石油和天然气的供给受到冲击,价格一度涨幅巨大,煤炭需求上升是市场自然的选择。再者,我国煤炭储量丰富,适当保持一定的煤炭需求和供应,既能维护我国资源禀赋的财富价值,也能分散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经济学会理事吴信如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主任郭海飞也表示,短期内煤炭消费增长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天然气对煤炭消费进行部分替代,天然气消费保持了连年增长。俄乌危机以来,欧洲天然气价格大涨并推高了全球天然气价格。受此影响,去年我国进口天然气总量大幅下降,天然气消费量也同比下降1.7%,这也是近20年来年度天然气消费量首次下降。这一变化导致天然气国内能源消费占比同比下降,煤炭和非化石能源占比得到了提升。
不等于碳排放增加
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煤炭消费占比出现回升,是意味着在“双碳”转型目标的道路上“开倒车”吗?郭海飞认为,短期煤炭消费量提升并不一定意味着碳排放的增加,比如随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提升,煤炭利用效率提高,污染物和碳排放水平降低,也是在向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清洁能源消费增速要高于煤炭,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在不断加强。
煤炭消费占比短暂提升,并不会改变我国长期能源结构优化的趋势。《公报》显示,2022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同时,2018-2022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2.1%增长到25.9%,呈持续增长态势,而2018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9%,2022年比2018年下降2.8%。
此外,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1.6%。“这也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郭海飞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长,能源消耗短期内增长是必然趋势,到2030年我国碳排放才会达到顶峰,随着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大面积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不断发展壮大,到206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
“未来清洁能源替代煤炭资源具有必然性,我国要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必须发展清洁能源。目前新能源价格还偏贵,系统成本较高,存在不稳定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技术的进步。”林伯强说。
无法一蹴而就
从客观发展规律上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实现了大幅跃升,成为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但由于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依然较低,清洁能源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的缺点,也给电网运行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此外,新能源快速替代煤电带来的系统成本提升问题也常常被忽略。1月19日,在《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发布会上,中电联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介绍称,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新建光伏、风电项目已经实现了平价上网。“但新能源平价上网不等于平价利用,还需要考虑因新能源消纳而增加的电力系统成本。”张琳表示,如火电灵活性改造成本及运行增加的能耗成本、需要建设的抽蓄及新型储能成本、配套的电网改造成本等,均是为提高新能源消纳而增加的电力系统成本。
“国际权威机构研究表明,新能源电量渗透率超过15%之后,电力系统成本将大幅上涨。德国、英国新能源的快速增长已成为该国消费端电价水平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张琳说。
郭海飞认为,在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不足,电网智能化改造有待提升的情况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电力系统都需要稳定性更强的煤电予以支撑。如何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不断降低煤炭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与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同样重要。
“同时,需加强碳捕集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广,加大力度实施森林、绿化碳中和等措施,推广普及节能降碳减污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能源消耗的降低和减少本身就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方式。”郭海飞表示。(记者 方彬楠 袁泽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