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大疫苗公司针对变异株的二代疫苗市场正在上演“能力与速度”的比拼战。
新冠疫苗待“升级”
9月1日,国内疫苗企业沃森生物宣布,公司与复旦大学、蓝鹊生物共同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S蛋白嵌合体)”于近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据悉,该疫苗是一款针对新冠病毒变异株设计开发,编码全长S蛋白嵌合体的创新型广谱新冠mRNA疫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企业来说,新冠疫苗的“更新升级”将成为未来红利。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市场竞争加剧,但随着疫苗“升级”,未来新冠疫苗市场需求依然有潜力。
然而,2022年上半年,国内疫苗企业康希诺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归母净利润只有1223.8万元,同比降98.69%。此外,康泰生物、西藏药业、智飞生物等相关业务均放缓。
医药行业独立评论人谭亚娣认为,新冠疫苗能否继续大卖,取决于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当前多个临床数据都表明疫苗的有效性是随着病毒变异、时间快速下降的。后续新冠疫苗研发还需围绕病毒变异更新升级。
另外,跨国龙头企业阿斯利康首席执行官苏博科近日声称,长远来看,阿斯利康可能不会继续新冠疫苗业务。对此,阿斯利康方面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公司致力于推动疫苗与免疫治疗业务的未来发展,该业务是公司在成功推出新冠疫苗后所建立的。此外,公司还拥有一系列药物,包括流感疫苗以及针对新冠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长效抗体药物。凭借强大的下一代治疗与技术管线,公司对这个业务的未来充满期待。
研发竞速赛火热
对于企业来说,一场“能力与速度”的竞速赛正在上演。目前,为了应对变异速度更快、传播力更强的新冠变异株,国内多家疫苗企业积极开展相关研究进行科研攻关,通过重组蛋白、mRNA等多种技术路径的研究探索,推进新冠疫苗产品的升级换代。
邓之东表示,对企业来说,新冠疫苗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扩展适应症,在研发上下功夫。新冠病毒持续变异,相关适应症的拓展能力和速度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述国内药企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新冠疫苗研发的技术路径中,灭活、重组蛋白、 mRNA疫苗在全球均有产品上市,mRNA疫苗研发速度快、成本低,但是在内地,还未有mRNA疫苗获批。
事实上,企业在新冠疫苗业务上也在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疫苗“升级战”正在打响。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现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国药集团目前在研发4款奥密克戎株新冠疫苗,包括2款奥密克戎株灭活疫苗、1款重组蛋白疫苗和1款mRNA疫苗,其中2款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奥株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科兴方面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今年4月科兴研制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灭活疫苗(Vero细胞),先后获得中国香港特区及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批件,随后分别在香港和江苏省启动临床研究。
康希诺方面表示,从简单的灭活或减毒苗到基因工程重组产品,更高水平的培养基、更少的引起毒副作用的物质残留、更高水平的佐剂等技术进步,会使得国产疫苗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有望缩小国产疫苗和国际疫苗的技术差距。
业绩翻身在何时
当前,国内还有很多疫苗企业正手握产品“排队等上市”。国内某创新药企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随着病毒变异株的出现,企业此前做的临床试验数据不能达到上市的要求,而再做新的临床试验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可能还会出现新的变异株导致临床试验数据受损。一般一款疫苗从研发到上市需要八至十年,短时间内,企业研发投入的成本或将持续大于市场回报。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新冠疫苗市场已经进入了需要企业“加速跑”的阶段。企业或也需要更新“以量换价”的思路。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新冠疫苗基础免疫覆盖率已接近九成,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数据,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新冠疫苗第一剂次接种覆盖率为92.1%,全程接种率为89.7%,加强免疫接种率为71.7%。
“后续在销量上主要看加强针和创新产品的表现了。” 上述国内创新药企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有新冠疫苗产品上市的企业无疑会继续保持优势,后来的企业只能在产品差异化上下功夫了,比如针对老人和孩子做研发,再比如聚焦技术更新,做吸入式疫苗等等。当然,这对企业来说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当前疫苗市场的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与病毒赛跑”的量产竞争,更多需要企业不断提升疫苗研发能力和技术进步。当前企业面临的疫苗销量销售的挑战也可以看作是推动企业更新疫苗技术的一种契机。
此外,邓之东认为,“尚未实现疫苗商业化的企业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是要积极融资,积累资本,防止资金流断裂;二是加速技术升级,拓展适应症,应对未来市场不确定性。”(记者 马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