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材料的配方和比例要再改进一下”“仓库的存储和提取需要更加清晰的标识系统”“等会看看这个新产品的研发试验分析”……才和记者没聊几句,物产中大集团实业公司下属元通线缆公司黄建卫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办人黄建卫已经连续接了三四通电话,无一例外都是向他咨询生产研发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黄建卫一边向记者表示难为情,一边严谨地落实答复。对他来说,这就是常态,尤其是在当前车间数字化改造项目攻关紧锣密鼓的阶段。
黄建卫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团队正在进行技术交流。
避免员工“吃力不讨好”,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事线缆行业22年,黄建卫见证了这个行业的高速发展。很多人也许觉得,在这样始终具有高市场需求度的传统产业中,保持稳定的生产效能就已足够。但黄建卫不这么看,22年来他时刻都在追求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做人做事都要有远见,现在已经到了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我们更要学会面向未来。”
黄建卫带着记者来到造粒车间,他介绍,造粒车间年产量达1.2万吨,在过去一直采用人工投料的方式进行生产。“按照这个产量计算,每个工人年平均手工投料923吨、卸料692吨,换算下来光是每天的人力搬运量就达到了5吨。这是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容易对员工身体造成损害。同时,由于物料成粉尘状,投料时粉尘较多,也会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
想要改善生产环境,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就要解决人工投料这一“吃力不讨好”的老大难问题。为此,黄建卫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技术团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技术攻关,最终从自动化面粉生产系统的原理中收获灵感,打造了国内线缆行业先进的自动化和信息化集成生产线,目前已投入使用。“现在,工人们终于可以摆脱苦力劳动了,不仅解放了双手,粉尘也不再是困扰。你看,只要肯动脑,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破题数字化工厂建设,车间成了“实验室”
自动化的难题甫一破解,风风火火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又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现在所在的是老厂区,新厂区正在建设中,很快就会投入使用。根据设想那会是一个数字化工厂,但大家对数字化工厂怎么破题都没有经验,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在老厂区先行先试。”黄建卫要试验的,正是基于造粒车间全面自动化之后打造的数字化管理创新系统。
换句话说,这个车间成了一个试点“实验室”。黄建卫介绍,过去的传统工厂记录生产数据靠的是一张张工票记录纸或者堆积如山的Excel报表,不仅准确性难以把握,而且因为人员流动的不可控性容易导致数据的流失,这就使得历史数据失去了对于设备维护、产品溯源的价值。而在数字化工厂,物联网的概念会被运用到每一台设备上,人和设备也将通过数据建立紧密联系。数字化系统操作工可以观测到每一台设备、物料的实时数据,并随时收到设备的状态提醒,可以在设备参数发生变化前及时收到预警通知,在设备发生故障前及时进行运维,从而保证工厂设备时刻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客户也可扫描产品二维码查询检测报告、生产机台、原材料厂家等信息,将质量控制手段提升至全面数字化层面。
“实现线缆行业的数字化赋能,已经成为当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黄建卫说,“我们就是在运用数字化思维赋能管理创新,打造一个精益生产管控平台。经改造后,造粒车间混料机的运行频率提高了1倍,工人劳动生产率提升了198%,产品合格率提升了4.8%,成本费用利润率提升了50%。”
提质、降本、增效,黄建卫的数字化管理“实验”取得了成功,在新厂区复制推广经验就有了底气,数字化线缆工厂的全面铺排应用指日可待。
创新,要发挥人才效应
“别看现在自动化和数字化系统都已经运行得有模有样了,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黄建卫坦言,创新转型的过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总要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整整一个月,不停地失败,不停地调试改进,我都快绝望崩溃了,好在我们的技术团队给力,坚持了下来。”黄建卫介绍,现在工作室除了自己之外,还有7名分别在电缆技术、专业技能、设备技能等领域有特别专长的成员。
“都说工作室要发挥传、帮、带作用,其实在这个技术团队里,他们这些年轻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军。”黄建卫说,失败不可怕,失去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才可怕。在工作室的努力攻关下,造粒车间的成品误差精度被控制在了2.2‰,高出5‰的行业普通标准。而且还有更多高科技的新型线缆产品也正在陆续研发当中,以满足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
“我们的技术团队还在继续扩招当中,人才建设永不止步。”这支茁壮成长中的技能人才队伍能否为线缆行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黄建卫信心满满。(记者 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