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如何跨越?适老改造反响几何?老龄社会怎样才能贴心有温度?10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举办“助老跨越数字鸿沟 共建数字包容社会”研讨会,来自政、产、学、研的嘉宾、教授和企业代表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包容、平等等成为关键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50岁及以上占比达28%,几乎每10个网民中就有3个是中老年人。面对日益庞大的中老年人上网群体,潜在的风险也在与日俱增。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目前老年人在面对数字技术时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缺乏自主性和从中获益的意识,社会上存在着关于老年人数字技术应用的偏见和歧视,二是受个体收入、生理条件、城乡分布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在设备获取、网络连接、数字素养等方面还有障碍,三是社会尚未构建起保护老年人信息安全、隐私安全、防范诈骗的法律保障。”杜鹏说。
杜鹏表示,解决上述问题要从“包容”和“平等”入手。“要把建设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数字包容老龄社会作为目标,让新技术造福于全体社会成员,而不是在人群之间形成新的不平等。”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则更强调老年人学习新技术的必要性。
翟振武认为,数字技术现在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支柱”,是提升社会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要把“数字鸿沟”主动转为“数字跳板”,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我们要帮助老年人掌握数字技术,开展数字时代‘新扫盲’。”
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各大公司也在纷纷开展产品适老改造。会议现场,腾讯微信、京东、快手等企业代表也带来了最新的适老成果。
微信支付产品总监吴亮介绍,微信现已推出包括“关怀模式”“长辈无忧专线”等在内的多项服务,力图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遇到的问题,努力为长辈们提供贴心、有温度的服务。
“截至目前,微信支付‘长辈无忧专线’已为长辈用户提供了超过75万次的服务,专线客服人员平均每人每天要花大约500分钟,来解答长辈用户在微信支付中遇到的各类咨询。”吴亮表示。(记者 杨召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