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WIND数据显示,医药板块PE(TTM)已经回落到2019年初医药牛启动前“最黑暗”时刻。2021年5月医药板块PE(TTM)为24.7倍,低于2019年1月1日25.7倍。
具体来看,估值收缩比例:医药整体(4%)、生物制品(62%)、医疗器械(39%)、医疗服务(28%)。细分看,估值收缩明显的领域包括:血液制品(81%)、疫苗(77%)、体外诊断(59%)、诊断服务(35%)、医疗耗材(28%)、药店(24%)、医院(18%)、医药研发外包(13%)。
如此具有吸引力的估值水平,在行业“变”与“不变”中,医药板块进入长期配置区间。
首先,医药行业长期增长本质不变,确定性强。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治理格局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次博时沙龙活动中刘煜辉就指出在这样的变局环境里,“唯有确定性可以穿越情绪波动。确定性是稀缺,溢价部分。”
回到医药板块,当前国内经济结构持续调整,而我国医药产业又处于成长早期阶段,存在逆向剪刀差,比较优势强化,在这种确定性下也将暗示着长期机会。
随着七普人口数据出炉,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变,未来因为巨大人口红利带动的很多行业发展逻辑都将面临巨变,市场会越来越关注并去寻找增量属性比较优势行业,逻辑周期够长并且确定性够强的行业排在最前列的非医药莫属(例如老龄化加剧刚需医药扩容、健康消费升级加剧消费医药渗透率提升)。国盛证券张金洋认为,“未来消费医药类配置资金会从中长期维度强化配置医药,导致医药整体水位提升,长期值得乐观。”
其次,政策面向好趋势未变,鼓励全球创新。
在探讨医药政策时,不应当只看供给侧改革,而是究其本质,内在逻辑是进一步引导生产力的提高与供给侧的优化,腾笼换鸟使得更多高质量的创新与消费升级企业出现。
例如,今年1月,国家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速,加快产品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持续健全创新体系,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大力推进创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促进医药工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形成一批研发生产全球化布局、国际销售比重高的大型制药公司。”
而在最新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更有保障的新期待。鼓励生物创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厚植发展优势,培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
与此同时,技术创新加速兑现,未来可期。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合成技术的扩散与交融,21世纪智能制造崛起后国内成本效率的优化与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基础科研发展和生命科学革命缩小海内外差距,国内的产品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新的疾病机制、检测与诊疗技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带动行业持续发展并不断升华。
例如,2018-2021年是国内创新药商业化加速期,众多Biotech实现从0到1再到3+的突破,Biotech公司收入持续新高随着更多商业化品种组合以及适应症拓展(例如PD-1肺癌、胃癌等)及医保纳入,创新药行业有望进入商业化加速兑现阶段,2022-24年放量可期。
最后,港股性价比突出,投资机会显现。
从基金配比也可以看到,自2021年来,国内外政策与宏观经济周期共振,医疗健康板块持续大幅调整,基金持仓达到历史十年最低,板块向下风险可控。动态上来看,在经历2021Q3-Q4悲观情绪极致演绎后,2022Q1医药板块配置需求正在逐步回暖。
相较于A股医药板块,目前港股医药板块的估值明显更低。尽管差距在2021年有所缩窄,但投资性价比仍然十分突出。具体来看,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收盘,A股申万医药生物板块PE(TTM)在31.30倍,港股申万医药生物板块PE(TTM)为28.83倍,AH存在估值溢价差。
按照市净率来看,港股医药板块也已经消化估值泡沫,进入机会值范畴。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收盘,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市净率为2.18,为3.13%分位点,不仅低于中位数2.73,低于机会值2.38,更是远低于2019年低点,安全边际高,布局时机已现。
其中,作为全A市场唯一一只跟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ETF,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513060.OF)相较于其他市场上跟踪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ETF产品,规模最大,流动性最为充裕,可以作为长期跟踪,定投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便捷优选。
小结
《周易·否》提出“否极泰来”,即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
医药板块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延续小长牛走势,让众多投资者爱上“吃药”行情。然而随着下半年后,集采政策风险加速落地叠加外部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恐慌情绪加速。实际上,当前前一轮医药高估值泡沫已逐渐出清,开始出现投资机遇。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医药产业的消费红利、创新红利、工程师红利依然存在,并将延伸至整个产业链的高端制造与国际化。短期的调整只是蓄力,随着消费属性资产在新零售格局下再洗牌,新技术创造新需求,人才等资源禀赋全球比较优势加持下资本在高端制造业加速扩张,消费医疗、前沿技术、高端制造、全球产业链等投资方向在调整后将有望再度崛起。
正如董承非在最新路演中所讲,“现在是隆冬已过,春寒料峭。如果你这时候还没被春寒冻死,我相信后面会有花开的时候,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