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A股市场横盘调整,上周五小幅下跌,单周上证综指跌1.19%,收在3212点。其他主要股指方面,上周创业板指跌2.80%,沪深300跌2.14%。行业板块中煤炭、农林牧渔、房地产领涨,计算机、电力设备、建筑材料领跌。全A日均成交额9671亿元,较此前一周缩量超1500亿元。
北向资金则是连续五日净流出,其中周二至周四净流出控制在10亿元以内,一周累计净流出127.79亿元,净流出力度较前两周有所收窄。
3月市场主要经历的是经济预期向下,而政策却迟迟未来的过程。一个核心原因是多项1-2月的经济数据超出预期,随之而来的是MLF利率并未如市场预期的调降,降准降息等宽松预期落空,稳增长的政策期待在两会经济增速目标公布后高开低走、后继乏力。直至金融委开会,市场情绪才稍稍企稳。
上周末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2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575.6亿元,同比增长5.0%(按可比口径计算)。总体来看,工业企业效益状况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恢复态势。但1—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受基数较高影响,较去年全年明显回落,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利润率和产销衔接水平均有所下降;企业盈利改善仍不均衡,下游行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利润增长缓慢,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工业企业效益状况持续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
后续4月可以期待新一轮的宽松和稳增长政策,A股市场有望从政策失望重回政策期待的逻辑。现阶段疫情对于经济造成了明显的冲击,而社融信贷较差的结构也暗示经济复苏并不稳固。为了应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国内政策依然需要“以我为主”,市场对于4月下旬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也会抱有更大的期待。
若稳增长政策进入二次发力窗口,基本面预期也将进入修复通道。结构上,“稳增长”主线可能依然有配置价值,这里面包含了政策发力潜在有支持的领域,如基建ETF(159619)、地产稳需求相关产业链(建材ETF(159745)、家电ETF(159996))等。
另一方面,一季报业绩预期较好的细分板块预计仍将集中在高端制造,如新能源车ETF(159806)、芯片ETF(512760)、军工ETF(512660)、医疗ETF(159828)等,和周期如煤炭ETF(512220)、有色60ETF(159881)等,可以积极把握年报季报行情。
此外,近期港股市场波动幅度不小。3月10日美国证监会将五家中概企业暂时列入“预摘牌清单”,3月24日PCAOB对中概股审计文件强监管的表态,是近期中概股大幅波动的核心原因。3月16日金稳委会议提出“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后,中概从会议前全面退市的极端负面预期中有所修复,不过中美形成有共识的具体合作方案还需要时间。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部分中概股公司和投资机构周日参加了中国证监会举办的一场视频交流会议。会议主要听取了市场人士对中概股近期情况的意见。关于市场普遍关心的中美审计监管合作进展,证监会并未透露与美国监管机构谈判的细节,但表示双方都展示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意愿和务实态度,近段时间持续进行高效、坦率和专业的磋商。
近期,阿里巴巴公布了中国互联网企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股票回购计划后,腾讯和小米也都宣布了股票回购计划。从历史上来看,股票回购大幅增加可能是中期市场底部的一个有效且实用的领先指标。考虑到目前很多港股科技企业估值水平都处于历史低点,在3月底业绩发布高峰期过后(即股票限制买卖期结束后),不排除会有更多公司的股票回购计划陆续公布。
往前看,短期内港股科技股可能会维持区间震荡。监管不确定性和地缘紧张局势仍在持续,因此海外基金、尤其是大型主权财富基金,可能不会很快重新流入中概股市场。此外,港股的卖空占比也仍然居高不下。不过市场也并不乏积极的因素,例如估值水平已经非常具有吸引力,香港本地疫情高点正在过去,未来几周有望逐步缓解。整体来看,中长期港股科技股面临的机会仍然大于风险,小伙伴们可以持续关注港股科技ETF(513020)的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分级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