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资本邦了解到,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竞争加剧及市场持续震荡,截至8月19日,年内离职基金经理已有201位,创近六年同期新高记录,处于历史第二高位水平,仅次于2015年。
下半年以来基金经理离职现象较为明显。自7月份以来已有58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46家基金公司,离职的基金经理数量占全年的三成。8月份以来平均每天有至少一位基金经理离职。
分析人士指出,2021年以来的市场行情较为极致,今年上半年的结构性行情对基金经理形成考验,下半年持续波动的市场更是拉大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差距,押中了新能源等高成长赛道的基金经理业绩突出,但坚守蓝筹白马股的基金经理则较为惨淡。因此,在上半年时间结束后,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自然出现分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下半年以来离职加速的现象。
从基金公司层面来看,基金经理离职频繁以中小型公司居多。
具体看,今年离职的201位基金经理分布于102家基金公司中,平均每家基金公司有2位基金经理离职。但实际上,102家基金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达到3位及以上,其中有10家公司的离职人数达到4位及以上。
某业内人士表示,2021年公募半程排名赛告一段落,上半年的成绩会影响到基金经理接下来的去留。“一方面,业绩较好的基金经理可能会趁着‘高光时刻’跳槽,前往自己更心仪的平台。不难发现,最近离职的基金经理大多来自中小型基金公司,一些业绩确实不错的,可能主动去或被挖去更大的公司。”
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如何留住优秀的基金经理,也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不少成立时间比较晚的基金公司,因缺乏品牌和渠道优势一直发展不起来。投研人才一旦冒尖就会另谋出路,留下来的基金经理也就难以输出优异业绩;相反,头部基金公司具有明显的渠道和品牌资源优势,也能凭借多年的行业优势给基金经理提供足够的激励条件。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基金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明星基金经理升任公司高管已成为基金行业的新浪潮。这类公司基本上是以吸收人才为主。
但中小基金公司人才流失的现象,也并不是无解的。要想拥有过硬的投研人才队伍,需要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核心管理层人员稳定,从而保证公司发展战略具备持续性;二是加大基金经理的内部培养力度,让公司投研文化和基金经理个人理念实现有机融合;三是摒弃当期激励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可以“跨期调节”的人才激励机制,并让基金经理能充分享受到这套机制红利。近年来,基金公司也确实开始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这两年通过事业部、股权激励等手段凝聚了一部分核心人才,部分人才甚至从私募流向公募。但是,多数公司基金经理培养机制仍有待完善。
随着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推进,金融企业的人才竞争已经跨越所属子行业,基金经理的跳槽方向除公募、私募基金外,券商、信托,以及由保险企业投资的资产管理公司也是他们考虑的对象。(B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