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利用国家以工代赈资金500万元,撬动地方资金122万元
中国发展网| 2022-01-17 18:07:59

据国家发改委官网消息,2021年,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利用国家以工代赈资金500万元,撬动地方资金122万元,实施了大河镇孙家山村2021年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计划新建(改建)产业园区道路5.3公里、园区连接路1公里,整治维修蓄水池7口,培训务工群众380人。

做实劳务报酬发放方案。由大河镇牵头,组织项目村群众代表对当地劳动力市场工资情况进行调查,参照当地务工工资标准,分工种测算2021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如:钢筋工25元/小时、泥水工18元/小时、砖瓦工20元/小时、临时工15/小时),并编制劳务报酬方案。

把准“两个原则”,全面进行论证。坚持“劳务报酬占以工代赈中央资金比例不低于15%”“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两个基本原则,由县发改局牵头,邀请县财政、交通、水利、就业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评审专班,对孙家山村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可研报告中劳动力组织方案和劳务报酬发放方案进行论证,尤其是重点围绕劳动力需求数量、工种设置、劳务报酬标准、发放方式等情况进行论证,确保方案切实可行。

采取“三种方式”,全面宣传政策。采取“三级公示”制。县级发改部门和大河镇在政府门户网站对下达的项目计划进行公示,项目村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确保项目的知晓面和知晓率。采取召开动员大会。由大河镇牵头,项目村负责,在项目村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讲清楚以工代赈政策和要求,尤其是对劳动力组织和劳务报酬发放方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入户宣传。对特殊困难群众,大河镇、项目村两委班子和党员代表组建5人小组深入群众家中进行宣传动员,宣讲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提升他们对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知晓度、支持度、参与度。自项目谋划以来,开展入户宣传4轮次,覆盖村民300户1200人次。

组建一支队伍,实现就近就业。根据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相关规定,由项目理事会牵头,把有务工意愿的群众按照工种设置组建成一支施工队伍,并聘请3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务工群众技能培训和工程质量把关,确保未外出务工而仍有就业需求的群众全部实现就近就业。目前,已组织群众113名参与该项目建设。

签订一份协议,解除群众顾虑。项目理事会与群众签订务工协议,明确务工种类、务工时间、务工要求、报酬标准、发放时间、意外保险购置等要求,切实保障务工群众利益。目前,已与113名务工群众签定协议。

狠抓两项培训,提升务工技能。抓集中培训。由大河镇负责,聘请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的专家,针对项目建设所需工种和项目周边产业发展,对务工群众开展建筑、道路、水池施工和种养殖业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150余人次。抓以工代训。对符合条件的当地群众,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施工培训砖瓦工、钢筋工等技术工人35名。

设置三类工种,满足用工需求。根据务工群众实际情况,结合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内容,有针对性设置工种。一是对有一定技能的青壮劳动力,设置砖瓦工、钢筋工等技术岗位11名;二是对大部分务工群众没有技能设置搬运工、水泥搅拌工等普通务工岗位100余名;三是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众设置材料保管、后勤服务等特殊岗位3名,把群众的需求落实到具体工种上。

严格制度管理,确保有规可循。大河镇结合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特点,制定印发大河镇规范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发放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劳务报酬发放的比例、发放时间、发放方式、发放流程等。

严格务工管理,确保有据可依。落实专人考核。每天对务工群众务工时间、务工内容进行登记,并报理事会审核后公示。建立务工台帐。对每一位务工群众登记造册,并填写好姓名、年龄、性别、务工时间、务工内容、工资标准、发放金额、联系电话等内容,确保务工群众劳务报酬发放有据可查。

严格资金管理,确保有账可查。大河镇财政所负责,建立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劳务报酬专帐,实行专帐管理、单独核算,确保劳务报酬发放一目了然。大河镇财政所按照审定的劳务报酬花名册,通过银行卡直接支付给务工群众,确保劳务报酬资金不被挪用。目前,该示范项目已发放劳务报酬107万元,占补助资金的21.4%。

严格监督检查,确保有责可追。在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劳务报酬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由大河镇分管领导牵头,组织项目村党支部党员和群众代表,成立劳务报酬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劳务报酬发放情况核实检查。将劳务报酬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认真查验务工人员花名册、务工人员身份证明、劳务报酬发放花名册、支付劳务报酬银行票据等相关佐证材料,防止在劳务报酬发放上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将严肃问责追责。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