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明显。为进一步帮助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小微支持力度,信贷结构优化的精准导向作用进一步凸显。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金融对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
多维度加强信贷服务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发展状况与我国就业及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密不可分。今年以来,“保信贷增长”,助力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成为各家银行及各地银保监局的首要任务。
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透露,2022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中国人民银行主动应对、靠前发力,坚决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中小微领域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3条政策措施。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实施力度,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碳减排支持工具。创设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增加民航应急贷款。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推动设立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投放。普惠小微贷款、投向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均明显多增。
当前,政策红利正在不断释放,普惠小微贷款呈现出降价、增量、扩面的特征。“上半年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迅速,6月末贷款余额7.91万亿元,同比增长31.03%,有贷户同比增长20.6%,新发放贷款利率较2021年下降0.17个百分点。”8月12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称,当前,大型银行已经阶段性地完成国常会制定的今年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的任务。
政策支持取得良好成效
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一些市场主体运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有关方面推出了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
4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的《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全年工作目标:总量方面,银行业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两增”。结构方面,力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中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努力提升小微企业贷款户中首贷户的比重,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实现全年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数量高于上年。成本方面,在确保信贷投放增量扩面的前提下,力争全年银行业总体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2021年有所下降。
5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在当前的环境下,‘稳增长’的关键在于提振实体经济。”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在银保监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面对疫情反复等压力,中信银行聚焦普惠、小微这一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主动靠前发力,今年一季度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监管要求全年增量计划的80%,金融精准帮扶贷款、涉农贷款监管考核提前达标,加大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教授刘晓蕾认为,普惠小微贷款取得的显著成果,是央行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定向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向符合相关条件并提出申请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这些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了信贷投放,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受政策支持地方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持续助力小微企业纾困
目前,小微企业发展困境仍存,金融政策还需持续发力。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小微企业主要面临融资难、融资贵,本身经营压力较大,市场不景气等问题。
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今年下半年的工作安排包括加快信贷投放,持续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等。如,中国工商银行明确,下半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全力以赴服务稳增长。进一步发挥大行引领作用,带头落实逆周期调节要求,高质量落实中央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推动信贷投放同比多增、市场领先、既增又优,助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扎实做好制造业、科创、普惠、民营、绿色等领域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表示,下半年,要紧紧围绕加快信贷投放、优化发展结构、稳住经济大盘,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履职发展、风险管理、改革创新等工作,重点做好“五个统筹”,统筹把握好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策略、发展与安全、减费让利与财务可持续、改革与管理。
广发银行日前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推出五方面22条举措,支持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下半年小微企业的发展仍值得看好。”江瀚表示,小微企业的活力比较大、韧性比较强,只要能够渡过当前难关,就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活力,取得更好的发展。(见习记者 白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