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不设量化目标的原因在哪里?
经济日报| 2021-03-17 13:55:30

开局之年起好步,离不开规划先行。在五年规划纲要中,GDP总是最具综合性、最受关注的经济指标之一。

日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未对“十四五”时期设定量化的GDP增速目标,引发了海内外广泛关注。据介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仍将GDP作为主要指标予以保留,但该指标值被设定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一表述方式在我国五年发展规划史上还是第一次。

“GDP不设定量化目标,并不意味着不重视经济增长,也不意味着任由经济增速下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经济速度问题须辩证看待,既不能一味地追求GDP增速而忽视了发展质量,也不能过度陷入增速“焦虑”。事实上,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速作支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纲要’正是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整体出发,充分把握‘十四五’发展趋势和内外部环境,经过慎重论证、反复比选、深入研究后作出的一次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纲要”主要指标表中仍保留了GDP指标,只不过是将指标值的表述作了调整,实际上是以定性表述为主,隐含着定量表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未来15年我国GDP增速需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要实现上述目标,未来15年间我国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需翻一番,这意味着中国年均GDP增速需要达到4.73%。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仍然很大,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经济仍有年均8%左右的增长潜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可以更加从容自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补齐短板拉长长板,克服“卡脖子”领域,缩小城乡区域贫富差距,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与GDP相关联的失业率、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等指标,都给出了具体数字。不仅如此,GDP指标还融入到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指标中,体现了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从“速度焦虑”“数字包袱”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上的用心用力。

“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目标做到了,经济增速自然就有了。未来,应努力推动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张立群表示。

专家表示,未来五年不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实际上可理解为一种“弹性指标”。这一方面凸显了决策层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更加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的理性考量,有利于更加积极主动、从容自如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增强发展的灵活性,为应对不确定性留出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来。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上出现了诸多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从过去多年不变的固定目标到2016年首次提出区间目标,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底线目标到五年规划首次不设定量化经济增长目标,这些变化体现了政府更加务实、更加兼顾速度和质量的明确态度,不再凭经济增速去判断发展“好不好”,而是实事求是地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并作出弹性应对。

“相对于五年来说,年度形势较易研判,因此在年度工作中,可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和经济运行状况等,视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年度增长目标。”胡祖才表示,经过多家智库衔接测算,未来五年我国GDP保持一定的增速是有把握的。(记者 顾 阳)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